制定充电桩火灾应急预案需结合充电桩应用场景(如公共充电站、小区充电桩、高速服务区等),围绕预防预警、应急响应、处置流程、后期恢复等核心环节,形成科学、可操作的方案。以下是具体制定步骤和内容要点:
一、总则
1. 编制目的
明确预案旨在快速响应充电桩火灾事故,控制火势蔓延,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,保 障电网及公共安全。
2. 适用范围
适用场景:公共充电站、小区充电棚、商场 / 写字楼充电桩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等;
覆盖对象:充电桩设备、充电车辆、周边建筑及人员。
3. 应急原则
安全第 一:优先保 障人员生命安全,快速疏散周边人群;
预防为主:强化日常监测和隐患排查,降低火灾风险;
联动处置:协调消防、电力、公安等部门及充电桩运营企业协同作战。
二、应急组织体系
1. 应急指挥机构
总指挥:由充电桩运营单位负责人或场所管理方(如物业经理)担任,负责全面指挥应急处置;
现场指挥:由技术人员或安全主管担任,负责火灾现场具体处置;
工作组:
灭火救援组:由微型消防站人员或兼职消防员组成,负责初期灭火和配合消防部门;
疏散警戒组:负责引导人员疏散、设置警戒区域、阻止无关人员进入;
后勤保 障组:提供灭火物资、医疗救护设备,联系电力部门切断电源;
通讯联络组:负责报警、对接外部救援力量(119、120、电力抢修),实时报告现场情况。
三、风险分析与预防措施
1. 火灾风险分析
致灾因素:
设备故障:充电桩内部线路短路、电容老化、过载保护失灵;
车辆问题:电动汽车电池热失控(如过充、碰撞导致电池起火);
人为因素:私拉乱接电线、充电时使用不合格线缆、擅自改装充电设备;
环境因素:高温、潮湿导致设备绝缘下降,或异物(如落叶、纸屑)堆积引发火灾。
火灾特点:
电气火灾为主,可能伴随电池爆炸,火势蔓延快;
燃烧产生有毒气体(如一氧化碳、氟化氢),需注意防护。
2. 预防与预警机制
日常预防措施:
定期检查充电桩设备:每月一次电气安全检测(如绝缘电阻测试、接地电阻测量),每年一次全面检修;
安装智能监测系统:通过温度传感器、烟雾探测器、电流传感器实时监控(如充电桩内部温度>60℃预警,电池仓温度>90℃报警);
规范充电行为:设置 “禁止过载充电”“禁止在充电桩周边堆放杂物” 等警示标识,通过 APP 提醒用户充电时不得离开。
预警分级:
一级预警(火灾隐患):设备温度异常、线缆破损等,立即暂停使用并维修;
二级预警(初期火灾):烟雾探测器报警或发现明火,启动应急响应。
四、应急响应流程
1. 信息报告
报警时机:发现充电桩冒烟、火花或接到预警信号时,现场人员立即报告总指挥,并拨打 119 报警。
报警内容:
起火地点(如 XX 小区 1 号楼东侧充电棚);
起火设备类型(充电桩编号、充电车辆品牌);
火势情况(冒烟 / 明火、是否有人员被困);
联系方式(报警人姓名、电话)。
2. 分级响应
Ⅰ 级响应(初期火灾):
现场人员立即取用就近灭火器材(如干粉灭火器、灭火毯)进行扑救;
疏散警戒组引导充电区域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(距离起火点≥50 米),禁止车辆通行;
通讯联络组通知电力部门切断充电桩供电(切断时间≤3 分钟)。
Ⅱ 级响应(火势蔓延):
总指挥启动应急预案,各工作组到位;
灭火救援组配合消防部门使用水枪或泡沫灭火(严禁直接用水扑救电气设备,需先断电);
对相邻充电桩进行冷却降温,防止连锁起火;
若涉及电动汽车电池起火,使用专用灭火剂(如 D 类干粉)或持续喷水冷却(需确保水源充足)。
3. 处置要点
断电操作:
优先通过充电桩管理系统远程断电,若系统故障则现场切断配电箱电源(需穿戴绝缘装备);
确认充电枪与车辆断开连接,避免触电风险。
人员救援:
若有人员被困或受伤,立即拨打 120,疏散组使用担架或轮椅转移伤员至通风处,避免吸入有毒气体;
救援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(过滤式或正压式),穿阻燃服。
火势控制:
充电桩火灾扑救需 “先断电、后灭火”,使用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扑灭电气火灾;
电动汽车电池火灾需持续冷却(降温至室温以下),防止复燃(复燃风险可延续数小时)。
五、后期处置
1. 现场清理
火灾扑灭后,由专业人员检查充电桩及车辆残骸,确认无复燃风险;
清理燃烧后的杂物和灭火剂残留,使用沙土覆盖地面油污(防止污染地下水)。
2. 原因调查与整改
配合消防部门调查起火原因(如设备质量问题、操作不当等),出具事故报告;
对同批次充电桩全面排查,更换损坏设备,完善故障充电桩的报废机制;
修订应急预案,针对处置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演练优化。
3. 恢复供电与运营
经电力部门检测合格后,逐步恢复非事故区域的充电桩供电;
对用户做好解释工作,通过 APP 或公告说明恢复时间和安全注意事项。
六、应急物资与装备
1. 固定配置
灭火器材:每个充电桩旁配备 2 具 4kg 干粉灭火器(或 1 具二氧化碳灭火器),每 5 个充电桩设置 1 个灭火毯存放点;
消防设施:充电棚安装烟雾报警器(间距≤5 米)、自动喷水灭火系统(温度≥68℃时启动);
防护装备:绝缘手套、绝缘靴、防毒面具、消防斧等,存放于微型消防站。
2. 联动资源
与附近消防救援站建立联动机制,明确较短响应时间(如市区≤10 分钟,郊区≤15 分钟);
与电力抢修部门签订协议,确保断电 / 复电操作及时到位。
七、培训与演练
1. 人员培训
基础培训:对充电桩管理人员、物业人员进行年度消防培训,内容包括灭火器使用、应急流程、触电急救等;
专项培训:邀请消防部门对充电设施火灾特点及处置方法进行讲解,每两年一次。
2. 应急演练
演练频率: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(如模拟充电桩起火 + 人员疏散 + 灭火救援);
演练评估:记录演练过程中的问题(如通讯不畅、物资调配延迟),修订预案并加强薄弱环节训练。
八、附则
预案管理:由充电桩运营单位或场所管理方负责修订,每三年更新一次,特殊情况(如设备升级、场地改造)及时修订;
责任追究:对未履行应急职责或延误处置的人员,按规定追究责任。